赵海均:贸易战背后的逻辑
2018年3月以来,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,争端引发了中国、美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巨大关注。就在6月15日,白宫对中美贸易发表声明,对1102种产品总额500亿美元商品征收25%关税。在美国给出500亿美元加税名单之后,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659项约500亿美元进口商品加征25%的关税,
本次争端都将对中美双边经贸关系和经济发展轨道产生重要影响。从表面看,中美“贸易战”是逆差作祟,是特朗普为中期选举和连任铺路。但更长远的,针对的是《中国制造2025》,是中国实力的日益增强和技术的高速发展引发了美国恐慌,这也是本轮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收紧的根源之一。美国期望通过这一役达到打压中国崛起、倒逼对美投资、试水新经贸规则的目的。
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,是立国之本、兴国之器、强国之基。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,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,没有强大的制造业,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。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,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、保障国家安全、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。
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,建成了门类齐全、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,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,显著增强综合国力,支撑世界大国地位。
《中国制造2025》是2015年3月中国政府宣布的、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10年行动纲领,其目标是力争用10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。该纲领选取了10大产业发展重点,提出,加快机械、航空、船舶、汽车、轻工、纺织、食品、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,提高精准制造、敏捷制造能力。统筹布局和推动智能交通工具、智能工程机械、服务机器人、智能家电、智能照明电器、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。基本上涵盖了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的高科技发展。这是中国实现强国梦的战略性纲领。
当下,由于中国的市场需求巨大,自然带动了创新发明的跟进,从中国新四大发明,到人工智能,到重工等制造业,中国追赶美国高科技业的脚步越来越快,其中在AI领域甚至已经赶超美国,成为全球领先。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,美国经济遭遇重创,加上长期依赖金融,制造业外流严重,元气大伤。
遥想一百多年前,皖籍的李鸿章中堂访英,是去欧洲购买船只、大炮和向列强借款。一百年后,同样安徽籍的李克强总理访英,则是去欧洲推销中国的高铁、核电,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和离岸中心建设。而据传 2015 年 10 月中国国家领导人访英的成果汇报由卡梅伦“中堂”完成:“启禀老佛爷(英国女王),洋人要给我们修铁路……”
一向以科技先驱自居的美国,看到第二大经济体的科技发展如此迅速,自然会引起警觉,恰好美国失业率不低,底层人口的工作岗位不足,而中国是世界工厂,美国的很多工厂设在中国,中国又制定中国制造2025,要成制造业强国,自然会引起美国恐惧,毕竟一切工业的基础在于制造。
中国2025的规划,让美国尤其担心中国未来不仅会抢走自己的科技市场,还会在科技军事国防等方面威胁美国碾压美国,这样中美贸易战便爆发了。
贸易战背后,折射出的是一个群情激愤的中国举国向前的自信与饱满,同时我们也清晰地看到,以军人与大商人的特朗普政府以“美国优先”的诉求下,在无法占据新一轮科技文明制高点下,展示的惊慌与失措。
当特朗普的嗓门越大的时候,也是底气越来越不足的时候,也是“中国制造2025”计划在一个国力不断上升下推进的时刻,这个步伐只需要坚定。
可以确信的是,中国在不久的将来,GDP赶超美国是必然;鉴于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增长,科技高速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也是必然;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两千年来文明依然延续从未中断的国家,在公元1500年以前一直是世界第一的强国是事实,所以,未来中国会成为数一数二的强国也更是必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