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股市最流行一个词是象征着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企业的“独角兽”。
5月8日挂牌上市的首家独角兽上市公司——药明康德,大受股民热捧,连续16个涨停,市值达到1354亿元,每签新股可获利10.8万元,刷新了年内最赚钱新股纪录。
而随着监管层不断加大对新经济企业的上市扶持力度,远在海外市场的中概股“独角兽”或将引爆新一轮的上市潮。
所谓独角兽企业,就是具有10亿美元以上估值且创办时间相对较短的公司。重视独角兽企业,把独角兽企业作为重点来培育,并没有错,但必须有一个前提——尊重客观经济规律,尊重企业发展规律。否则,独角兽就可能变成“毒角兽”。
从资本市场看,独角兽在A股市场属于绝对的大热门,独角兽上市公司在上市后股价遭遇爆炒也是大概率事件。即便是普通的新股,在上市后都会遭遇爆炒从而产生估值泡沫,更别提贴上热门标签的独角兽新股上市后的表现了。因而,独角兽新股上市后更容易产生估值泡沫。而那些高位博弈追涨买入的投资者,可能短期会有一定的收益,但中长期来看,随着股票估值泡沫的破灭,被套也是大概率事件。
例如,借壳回A上市的三六零私有化退市前的市值仅93亿美元,折合人民币市值622.17亿元。借壳江南嘉捷上市后, 其在资金高度追捧下,三六零最高创出4498亿元市值,较其退市前夜整整膨胀6.23倍,随后股价狂泻,至今公司市值蒸发两千多亿。自高点计算,三六零股票市值跌幅几近腰斩。
而在香港股市,“独角兽”好医生在招股阶段曾获得654倍的超额认购,冻结资金超3768亿港元,位列港股史上新股“冻资王”排行榜第十一位,也是港股今年来最大的“冻资王”,其上市当天即破发。与好医生同为港股新经济代表的众安在线、易鑫集团、阅文集团、雷蛇,都曾获得很高的超额认购倍数,但上市后股价却不尽如人意,纷纷破发,市值较此前高位累计已损失逾1700亿港元。
鼓励创新型企业发展,政策导向十分明确;而引导红筹企业回归A股,是推进资本市场创新的有力举措,具有深远的改革意义。事实上,这类改革也是全球资本市场的共同趋势。对于红筹企业这类具有创新能力的“独角兽”企业,全球资本市场都在争夺。
然而凡是得把握好度。很多“独角兽”已经过了快速成长期,且境外股市高涨,这些“独角兽”股价很高,投资者分享“独角兽”成长红利的可能性不大,若大量让“独角兽”回归或快速IPO,缺乏对市场影响的考量,可能冲击国内资本市场。
在欢迎“独角兽”回A股的同时,应警惕“独角兽”企业在“科技+资本”的发酵下,催生泡沫,加剧股市的不稳定性。
从实体经济看,一旦政策上过于给力推动,就难免会出现“为独角兽而独角兽”的现象,会出现诸如拔苗助长等问题。前些年的光伏企业之所以出现一些问题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地政策的盲目性带动了发展的盲目性,各地政策的无序带来行业发展的无序。很多原本可以依据经济发展规律有序发展的企业,为了抢占政策高地,被迫陷入激进发展泥潭,行业发展也遭遇了巨大打击。更值得警醒的是,由于政策是为“名”而定,而非依“实”所用,那些真正想在技术、产品、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的企业,也被迫放弃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,一起陷入为争取政策或补贴而放弃核心竞争力的状态。
因此,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,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企业支持,绝不能为了眼前的政绩透支政策、透支政府公信力,更不能让那些原本可以有序发展的企业掉到政策陷阱之中。
紫城观察2018-06-06